农村人物老人们

69575阅读 2717收藏 来源:慢生活养老网
    字号:

在农村称得上老人的基本上是失去了劳动能力,不再能下地干活的人。只要身体还能坚持,一般的都还会种上几亩地,或者养上几只羊,或者给人打零工挣个零花钱,是不会歇着的。年龄不是问题,六七十岁的多的是。胳膊疼腿疼也很平常,这么多年都忍过来熬过来了,不算啥。

也不单单是为了钱,已经是一种习惯,坚持了一辈子的习惯。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说的是夏天和秋天的劳作时间。我大概估算了一下,基本上每天六点起床,有的还早一些,晚上八点左右结束一天的劳作回家做饭吃饭休息,平均一天工作时间在13个小时左右。冬天和春天天黑的早、亮的晚,就只能用披星戴月来形容劳作的时间了。也没有星期天,节假日,刮风下雨不能下地的天气才是休息天。城市里的996,一六制和农村的工作时间比起来不算啥。

劳动强度还很大,中间很少休息,基本上就是不停的干。这是我盖房期间,给我干活的瓦工、木工、油工等等干活的一个共同的特点。这里面年龄大的小工基本上都是六七十岁的,年轻人不干这个。说到他们,突然想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句千古名句。我理解了为什么锄禾要日当午呢?,这个时候不应该是午休时间吗?或者天太热了乘会凉歇一会儿不行吗?我觉得是活赶得紧,想抓紧干完的原因。盖房期间这种情况也很多。还有汗滴禾下土这句话很形象,烈日之下,三伏天干活,汗珠是从毛孔里挤出来的,汇流成溪流下来的,不是滴落。

也许秋天才是他们一年中最开心的时光吧,辛苦一年换来了丰硕的粮食,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欢笑。这些老人们是受过大苦难的,受过穷,曾经身无片缕,兄弟几个穿一条裤子不是笑话。挨过饿,见过经过饿死过人的年景。辛苦劳作也许是对当年苦难的畏惧,有了收获才有了安全感吧。

他们也曾经年轻过,也曾经是风华正茂的少年,意气风发的青年,顶天立地的壮年,现在到了如风烛般的残年。头发白了,眼睛花了,耳朵聋了,腰也弯了。老了糊涂了,跟不上时代了,如同破旧的农具,被人遗忘在角落。我也会这样吗?我也会这样的。还有年轻人,也会这样的。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完成了就会退出社会舞台。这是规律,大人物们如此,普通老百姓也是一样。

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是每个做子女的责任。我只能赡养好我的父母至亲,没有能力照顾更多的人,别人也一样。也总有一些老人缺少照顾,国家也出台了很多养老措施。城市的老人大多有养老金,农村的老人给的很少,抗风险能力差很多。

希望农村每个老人们都能晚年幸福安康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