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想中国的养老产业前景,时常走入一个误区,即以城市老人的收入消费水平作为依据。但问题是,农村老人在全体老人中占比约一半,数量高达1.5亿,其中还有上千万的失能老人和独居老人。而农村老人的各种收入加起来普遍只有城市老人1/3至1/4,养老金更是只有城市老人1/10,日常吃穿和就医等生存性支出大多需要子女亲戚接济,养老服务以及老年用品、文娱旅游等进一步的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这种状况不仅制约了养老产业和银发经济的发展,也让广大农村老人的晚年蒙上了一层阴影。

这一切,会在未来发生变化吗? 我们坚信,随着2024年国务院银发经济1号文件出台,未来国家层面对于农村养老的投入一定会比过去力度更大,十四五规划、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积极应对老龄化等国家战略都共同指向了这一点。但同时必须认识到,农村养老水平的提升将是一个长期和渐进的过程。因为对农村养老的投入需要地方财政和社会力量的支持,但中国不同地域间的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差异很大,每个地方能够投入的财力差异很大,对农村养老来说,肯定就会是一些地方提高得快,一些地方提高得慢。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养老水平,不等于农村完全达到城市水平,那样带来的财政负担太重。
从城市老人的收入和需求来看,大多有稳定的养老金和房产等资产,在低龄活力阶段(60-75岁)对健康食品和文娱旅游的需求非常旺盛,而农村天然地就产出大量原生态农产品,以及近年来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乡村旅游,正好可以满足城市老人的两大需求。如果能将城市老人压抑几年的旅游需求成功引导到乡村旅游来消化,对农村来说将是一笔巨大的经济增量。同时让农村老人及其家庭增加对城市产出的老年用品、文娱服务的消费能力,给城市的银发经济带来新的市场增量。那么未来建立起城乡银发经济的大循环,让城乡产业和城乡老人的生产、消费充分打通,相互激活,融合贯通,成为解决农村养老难题、提升城市养老品质的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