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应该提前准备!

81060阅读 6309收藏 来源:慢生活养老网
    字号:

养老作为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历程反映了社会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脉络。从古代的尊老养老,到现代的社会化养老,中国养老制度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家庭到社会的转变。

早在西周时期,中国就有了较为完善的养老制度。《礼记·王制》中记载:“凡养老,有虞氏以燕礼,夏后氏以飨礼,殷人以食礼,周人修而兼用之。”这一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于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养老责任的共识,即养老不仅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养老制度仍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随着社会福利制度的逐步建立,部分责任由家庭转向国家和单位承担。在城市,单位包办职工及家属的福利;在农村,则实施“五保供养”制度,为缺乏劳动能力或生活无依的老年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难以适应现实需求。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开始逐步推进养老服务社会化改革。一方面,养老机构改制成为社会化福利部门,面向全社会开放;另一方面,社区服务体制和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的改革也为居家养老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我国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形成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多种养老方式。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养老服务的投入力度,推动了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此外,养老服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也得到了加强,为养老服务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截至2023年末,我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超过2.96亿,占全国人口的21.1%,我国不仅老年人口规模大,而且老龄化速度快,未来30多年将处于老龄化快速深化期。

那么我们现在就试想一下,20年后、30年后,您准备在哪里养老?您的养老金准备了多少?对于未来自己的养老,您还有哪些的顾虑?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