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新选择:老博会+长护险政策解读

18886阅读 4088收藏 来源:慢生活养老网
    字号:

在我国社会逐步迈入老龄化的大潮中,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成为了众多家庭面临的一大挑战。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超过2.6亿,其中失能老人数量更是超过了4000万。这些家庭正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一句“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道出了无奈与困境。

我国自2016年开始试点实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即“长护险”,旨在为失能老人提供基本生活照料的社会保险。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政府工作报告也再次强调了推进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重要性。

在基本社会保障体系中,医疗保险主要解决“病有所医”的问题,养老保险则提供“老有所养”的保障。然而,针对老年人因年迈、疾病、意外等原因导致的失去自理能力,需要医学护理和生活照料的保障,目前还缺乏成熟的制度保障。

自2016年起,人社部开始试点长护险,首批15个城市加入试点,包括上海、苏州、南通、安庆、宁波、青岛、广州、重庆、成都等。2020年,国家医保局在总结前期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又新增14个试点城市,并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在更大范围探索适应我国国情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

截至目前,全国开展长护险试点的城市已经达到49个,覆盖约1.8亿人,累计超230万人享受到相关待遇,年人均减负约1.4万元,定点服务机构达8000家,护理服务人员约30万人。

以上海为例,养老服务体系按照“9073”(90%居家,7%社区,3%机构)格局建设发展。目前,上海长护险对这三种养老业态进行了全覆盖,并实施梯度化支付标准。居家照护和机构照护的费用分担,以及社区日间照护的最高费用,均减轻了失能老人的经济负担。

从试点城市看,长护险的发展还能与基本医疗保险产生协同效应。为解决各地失能认定碎片化的局面,确保长护险制度的社会公平性和资金可持续性,国家医保局在2021年出台了全国统一的《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

一年一度的AID上海老博会,也将于6月13日至15日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盛大举行。作为我国养老产业的重要展会,汇聚了国内外众多知名养老品牌和机构,为业内人士提供了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复旦老龄研究院精心打造的“问道”养老领军人,为响应国家对于康复辅具产业发展的重视,上海开展康复辅助技术咨询师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

作为一类新型险种,长护险在国际上也还没有完全成熟的经验可循。我们的长护险如何才能走出一条自己的路,注定需要更多中国智慧。

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相关文章